|
专家为您破解高考志愿填报18个常见失误 |
2011-06-07 编辑:西安博迪学校 查看:12132次 |
|
|
博迪办学18年来,送上万名考生进入大学,走向社会,积累了丰富的高考应试教育和志愿填报的经验。我们邀请了各方专家为您介绍志愿填报的18个常见失误,请您认真研读,留作参考,科学填报,进入理想的大学! 1. 不懂原理。陕西平行志愿填报的原则是,平行志愿,分数优先,遵循志愿,顺序投档。分数出来后知道自己的排名和录取线,但仍旧不清楚其他填报人的多寡和分数。因此,凭估计填报容易浪费第一志愿。可参考大学录取难度、专业录取难度等参数,比较决定。 2. 填报跟风,虚荣作怪。 一个人在事业上能否获得成功,所学专业与他的兴趣、性格、气质有着极大的关系。在选报志愿时,要根据自己的特点来选择相关专业和院校。对该行业在未来的人才需求要有判断,不要跟风,否则毕业即陷入激烈竞争或失业中。 3. 缺乏全面信息研判。许多家长和考生上来就挑学校、选专业。切记各种宏观信息千万不能忽视,否则也可能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必须掌握的信息主要有:(1)国家及陕西省的政策规定、录取办法、原则等;(2)拟选高校的招生人数和招生专业,各院校近年录取新生的第一志愿报考人数、实际录取人数、录取最低分等数据;(3)拟报高校的办学实力、学校学风、毕业生就业及学费、勤工助学等情况;(4)拟报学校的录取规则,如是否录取非第一志愿考生、分数级差、单科成绩要求、身体条件、男女生比例等规定。尤其是不同学校和专业的限制条件(年龄、性别、语种、身体、届别),对地方政府规定的加分政策执行的程度等;(5)拟报专业的性质、特色、培养目标、主干课程及就业前景等。 4. 上学目标不明,填报失策。如果决定将来考研或者出国深造,要选硕士、博士点多的学校,也要选择学风正、考研率高的学校。如果毕业后马上就业,要尽量选择特色鲜明的专业。 5. 轻信华丽包装。在“生源大战”中,各大学都在“包装”自己的专业,越是较差的专业,越要改头换面戴上一顶时髦的帽子。在填报时,一定不要受限于时髦的专业名称,要知道这个专业到底是干什么的,就业领域在那里。可以通过招生章程上介绍的该专业所学的课程与相近学校的相关专业来进行比较,以认清其真面目。前几年大学合并和改名风盛行,学院纷纷改成了大学,考生一定要了解拟报院校的历史,这样才能对其实力尤其是专业特色有进一步的认识。历史较短,实力较弱的专业一般都是二本、三本,要比较甄别。 6. “不服从调剂”的失误。填报不服从调剂掉档与被录取到不想去的学校而不去报到是等价的。 7. 父母包办。学是孩子上,让孩子早了解学科背景和发展方向,根据孩子兴趣和理解填报,以孩子意愿为主。 8. 学校、专业没有主从。选择专业和学校哪个更重要?最忌讳的就是一味盯住名牌学校和名牌专业,没有取舍。在填报志愿时,最好兼顾学校和专业,但要有主有从。专家建议:高分考生,奔名校;次高分考生,奔特色;考分中上等的考生,兼顾学校和专业;一般成绩考生,奔专业;低分考生,奔学校知名度或复读。 9. 主次颠倒,三个志愿关系错位。常见的失误是双重风险(一、二志愿都有风险)、志愿混乱(几个志愿不是按降序排列)。第一志愿要选准,第二志愿必须稳妥、要能承接起全部风险,第三志愿仅可作为参考。几个志愿一定要拉开档次,有明显的分数差。 10. 浪费资源,没有虑掉分数泡沫。分析各学校的录取分数时,认为分数越高学校就越好,这是个误区。学校录取分数线的高低主要是由招生数量和报考人数的供求关系决定的。影响录取线的高低除了学校的实力、品牌、学术声誉等主要内容外,还有一些人为效应造成的波动。志愿填报时要滤掉与学校综合实力之外的无关因素造成的分数膨胀。一般情况下,外省学校在陕西省招生名额远小于本省学校,而考生往往又希望考入外省,这种供求关系造成了部分外省学校的分数过高,如同股票一样是人为炒起来的,这一部分就是泡沫成份。学校所在地的地域优势也常被忽略,如,即使水平一般,只要校名前冠以“北京”二字,分数就相当高;还有些招生量小、专业性很强和很热门的学校分数往往也较高,也是同样道理。 11. 因小失大,先选地点后选学校。所选择的重点应该是学校的内涵和一流的专业,切忌为了去某个城市而在该城市里选择学校。例如很多考生都想进京,但真正在北京生活、工作才叫进京。在北京的非211大学(分数往往很高)毕业后想留在北京十分困难,而有些专业优势明显的京外大学毕业生进京就业的比例却非常高。 12. 以偏带全,过于相信大年小年。所谓大小年的现象,就是某些学校的报名人数很不稳定,直接结果是某一年的录取分被抬得很高,第二年又大幅度下降,如此循环。对招生中的大小年,考生应该关注,但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个现象已经被很多考生所关注,如果大家都认定某大学今年是小年,结果可能正好相反。出现大小年的学校一般都是外地的学校,因其招生数量少,经不起冲击,也有一些是特殊情况引发的偶然结果,不是每所学校都会有大小年现象。省内院校由于招生量大,一般不会有太大的波动;名校每年报考的人很多,录取分也最高,就不存在大小年现象。 13. 顺序混乱,专业梯度搭配不当。专业梯度是指在同一院校中的各个专业,在录取时形成的分数之间的差异,这种分数高低的差异就称“专业梯度”。形成专业梯度主要的原因是“热门”与“冷门”,即供求关系决定的。也有的学校人为设立了专业级差,规定如果考生录取到第二或第三某专业,就要在考生总分中减去级差分数后,再和第一志愿的考生一起排序,按分数高低选专业。所以在处理专业的梯度中,要处理好“热门”与“冷门”的关系。一方面要敢于选择那些实力强、就业前景好的“热门”专业,但不能“一热到底”,如果第一志愿是“热门”专业,第二专业要填相对“冷一点”的专业。同时考生填报志愿时要对地域的差异有清晰地认识,并正确处理这种梯度。不妨把中心城市或沿海发达城市与中西部、东北地区相结合起来考虑,要使自己所填报的志愿在地域上要“撒得开”,不要把眼光仅仅盯在几个中心城市上。 14. 只顾眼前,不了解专业难易。填报志愿时不考虑自己的学习潜力。我国的专业分类大体有理、工、农、医、经、管、文、法等等。工科中又分机、电两大类;机类包括机械、材料、石化、建筑、制造等;电类有强电(机电、电力、水电等),弱电(自控、电子、信息等)。一般情况下理工科最难学,文科最容易学。具体说,数学类(如数学、计算机科学、数理统计、概率等)、力学类基础性学科(如弹性力学、流体力学等)是很难学的;弱电类(电路、信号等)也难于机械和强电类;医、农、林、师、语言处于中等难度;金融、管理类由于要学习许多数理统计的课,也有一定难度,因而难于文、法类。 15. 片面看待热门冷门。人才供需关系和社会发展是不断变化的,热门和冷门都是变化的,要全面分析社会需求。 16. 考虑不周。例如没有考虑招生名额。学校的招生计划是刚性的,外省学校在陕西省的招生指标大多较少,有的专业甚至只招一名,所以拟报专业的招生数是一个特别重要的参考依据。考生没有考虑这个因素,带来的后果可能是一落到底。又如没有搞清特殊要求。不少学校都对一些特殊专业报考有特殊要求,一般在招生计划中加以注明。如提前录取、专业梯度差与批次差、志愿要求(例如有些特殊专业尤其是高收费专业只录取有志愿的考生)、录取方式(例如艺术类专业就有按术科和文化课录取两种方式)、收费标准、体检标准、单科成绩限制等,但总有些考生不去仔细读这些注解,因此出现失误,在所难免。 17. 低级错误,前功尽弃。比较常见的有代码填错、语种错误、看错学校、没看清男女生限制、往届生报应届生专业等。还有主校和分校混淆,有的连学校的性质也搞错了,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在录取过程中上述情况时常出现。近两年发现有些考生想等到最后时刻再上网,却发现大家都是这个想法,结果网络几乎瘫痪,惊出一身冷汗,这个问题也不能忽视。 18. 低分硬报。分数不高的学生为了上大学而填报二流甚至不喜欢的院校和专业。这样看似有了大学生的虚名,逃避复读的辛苦,暂时解放了学生和家长的压力,但开始了一个高风险的人生!一所好大学受到的教育和积累的人脉资源才能真正给孩子带来机遇。考的不理想,就选择复读。“磨刀不误砍柴工”,早点调整心态复读,来年再战,用一年的苦读换取人生的顺利开始!
|
|
|
|